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情绪的存在,人们都想摆脱不良情绪,却在很多时候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如何能够面对现实,活得开心?今天“读写客”推荐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 · 卡耐基文章,探讨人性的优点与缺点。

1871年春,一个年轻人拿起一本书,书中21个词汇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加拿大蒙特利尔综合医院的一个学生。他为期末考试烦恼,为无所事事烦恼,为何去何从烦恼,为怎么实习烦恼,为如何谋生烦恼。

得益于1871年读过的那21个词汇,这位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成为他那一代人中最有声望的内科专家。他创建了蜚声世界的霍普金斯医学院,他成为剑桥大学的皇家教授——那是大英帝国授给医学界人士的最高荣誉。他被英国国王封为爵士。他去世时,关于他生平事迹的书籍足有整整两卷,长达1466页。他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他读过的那21个词汇出自托马斯·卡莱尔,这些词汇让他在此后的人生中远离了烦恼:“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遥望远方的黑暗,而是关注于眼前。”

42年后一个微风和煦的晚上,耶鲁校园里的郁金香迎着春风盛放,就是这个人——威廉·奥斯勒爵士,对耶鲁学子们发表演说。他告诉这些学生,像他那样一个任教于四所大学、写过一部畅销书的教授,理应有一个“卓尔不凡的大脑”。他宣称,事实并非如此。他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脑子“平庸之极”。

那么,什么才是他的成功秘诀呢?他解释说,他的成功归功于他所说的活在“日密舱”里。这话怎么讲?在耶鲁演讲前几个月,威廉·奥斯勒爵士搭乘一艘邮轮横渡大西洋。船长站在驾驶舱里,按动一枚按钮——机器“叮当”一声,瞬间变戏法似的,轮船一些部件立即纷纷关闭,然后轮船进入“水密舱”。

“现在,你们每一人——”威廉·奥斯勒博士对这些耶鲁学子说,“你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部比巨型邮轮更了不起的组织,航程也更远大。我要告诫你们,学会控制,生活在‘日密舱’,这才是航行最安全的保障。去驾驶舱看看,至少确保主要隔水舱运行正常。

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按一下按钮,把“过去”——死去的昨天关在外面;接着,按另一个按钮,一个金属舱壁再次关上,那是“未来”——还未诞生的明天;这样你就安全了——你的今天就安全了!

把未来关闭得和过去一样严严实实吧……未来就是今天……永远就没有个什么明天。人类的救赎就在今天。一个对未来担惊受怕的人,精力的损耗、内心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烦恼会像咬尾的蛇一样紧追不舍……那么,将过去和未来的大水壁关闭了,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活在当下的‘日密舱’中!”

奥斯勒博士的意思莫非是我们完全不必为了明天而未雨绸缪?不,完全不是。在那场演讲中他接着说过,对明天最好的准备方式就是集中你们所有的智慧和热情,把今天的事情做得无可挑剔。这是迎接明天唯一最可行的办法。

在耶鲁大学,威廉·奥斯勒爵士呼吁学生按耶稣基督祷告的那样开始每一天:“把今天的面包给我们。”

记住,这句祷文只要求今天的面包,而没有抱怨我们昨天吃下去的旧面包,也没有说:“主啊,近来小麦带干旱,可能还会干旱,明天秋天我可去哪儿找面包啊?——或者我要是失业了,主啊,我去哪儿找吃的啊!”

没有,这句祷文只教诲我们找今天的面包。因为,今天的面包可能是你唯一能吃到口的。

多年前,一个身无分文的哲学家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晃荡,那儿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一天,人们在一座山丘上围绕着哲学家,他发表了一场演说,在人类历史上其引用率可能空前绝后。他的演说包含26个词汇,回荡了几个世纪之久:“不要去想什么明天,因为明日自有明日的想法,活好今天才是正道。”

很多人反对耶稣的这句话:“别想明天的事情。”他们将这句话斥之为完美建议和神秘主义。他们说:“为了保护家人,我必须买保险;为了养老,我必须攒钱;未来将来,我必须早做打算。”

没错!你当然必须。实际上,耶稣这句话是300年前翻译的,在詹姆斯王朝时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并不一样。300年前,thought这个词的意思常常指anxiety(焦虑、忧虑)。现代版《圣经》对耶稣这句话的引用更为准确:“别为明日忧。”

是的,无论如何,想着明天;为了明天未雨绸缪,但别因为明天而烦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的军事领导人为明天做了谋划,但他们无法承受烦恼之重。

“我为最好的将士配备了我们所能提供的最好武器。”指挥美国海军的欧内斯特·J.詹姆斯上将这样说,“还给了他们执行使命的最佳方案,我能做的就是这些。”

“如果一艘舰艇被击沉。”欧内斯特·J.詹姆斯上将接着说,“我没办法把它打捞起来。如果一定会沉没,我也束手无策。我能更有效地为明天的事情工作,而不是为昨天的事情懊恼不已。另外,如果我任由那些烦恼缠住我,我也扛不住。”

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乐观思维和悲观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乐观思维能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取得符合逻辑、建设性的计划;悲观思维则经常引起紧张和神经崩溃。

我荣幸地采访过阿瑟·海斯·苏兹伯格,1935到1961年间,他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的出版人。苏兹伯格先生告诉我,当“二战”硝烟弥漫欧洲时,他惊慌失措,对未来太焦虑,以至于几乎无法入眠。他常常半夜起床,取出画布和油画笔,看着镜中的自己,试图画一幅自画像。其实他根本不会画画,但为了驱逐焦虑,还是画了。苏兹伯格先生告诉我,他从来无法祛除他的焦虑,直到他将一首赞美诗中的词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步对我足够”。

光明指引……

我紧随你的脚步:

我勿需眺望远景;

一步对我足够。

大约同一时间欧洲某个地方,一个穿军服的年轻人也学到了人生这一课。他的名字叫特德·本杰明诺,来自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他的焦虑使他患上了一级战斗疲劳症。

“1945年4月。”本杰明诺写道,“我的焦虑发展到了医生所说的‘痉挛性结肠炎’——那是一种能引起剧烈疼痛的病。如果战争不是那时结束,我整个人肯定早就垮了。”

本杰明诺接着说:“我当时已经筋疲力尽了。我是墓地登记员,隶属于第94步兵师,是没有军衔的那种军官。我的职责就是对在各项行动中所有阵亡、失踪和负伤住院的人员建立档案,并保存这些记录。我还必须协助把那些在战斗最激烈时阵亡后匆匆浅埋的军人尸体——无论是盟军还是敌军的,挖出来进行深埋。我还必须将阵亡军人的个人物品收集起来,负责寄送给他们的家人或近亲;对这些物品,他们非常珍视。

我担心不停,生怕出什么纰漏,引起尴尬。我担心我能否完成这任务。我担心我能不能活到抱一抱我那唯一的儿子的那一刻——他才16个月大,我还没见过呢。我焦虑和疲惫得体重掉了34磅。我狂躁不安,距疯掉只一步之遥。我看着自己的双手,发现它们简直就是皮包骨。一想起回家时成了个废人,我就魂飞魄散。我崩溃了,像孩子似的哭泣。我脆弱极了,一旦独处我就泪流满面。在巴尔吉战役后不久的那一阵,我哭得太多了,连做一个正常人的希望都差点放弃。

“最后我去了部队医院,一位军医给了我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在做了彻底体检后他告诉我,我的问题是心理上的。他说:‘特德,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个计时沙漏器。你知道,在沙漏器顶部有不计其数的沙粒,所有沙粒都会缓慢而均匀地穿过容器中部的狭窄瓶颈;除非把沙漏弄坏了,你我没有任何办法能多让一粒沙子经过瓶颈。你,我,或任何别的人,都像沙漏器一样。每天早上一起床,我们会觉得有几百个任务需要当天完成;然而,如果我们不按部就班一个一个地来——就像沙粒通过沙漏器的瓶颈一样,慢慢地来,有条不紊地来;不论我们的身体还是心理,都会垮掉的。’

“自从军医给我上了这堂难忘的课那天后,我便开始践行这些哲学。‘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这个忠告在战争期间不仅挽救了我的身体,还挽救了我的心灵;对我目前在广告印务和平面印务公司担任的公共关系和广告经理这个职务,也很有帮助。我发现,那些战争时期出现的问题,在职场中同样出现了:太多事情需要马上处理——而时间却太紧。

譬如,库存太低,新表格需要填写,进货需要安排,地址要修改,办公室开张关张,等等。我记起那位军医的话‘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才没有方寸大乱。通过不断温故这句话,我以一种有效得多的方式完成了任务,那种在战场上差点毁了我的迷茫和紊乱感烟消云散。”

关于当代生活方式,最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之一是:我们的医院一度把一半病床留给了各种精神和心理病人——无数个“昨天”累积起来的千钧重压和令人忧惧的“明天”,终于将这些人压垮。然而,这类病人绝大部分原本并不需要住院,他们原本可以过着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如果他们一早就知道耶稣所说的“别为明日忧”或者威廉·奥斯勒爵士说的“活在日密舱”的道理。

此刻,你我正好同时站在两种永恒的交会点:不堪回首的浩瀚而永恒的历史以及连通永恒的未来。我们不可能置身一种永恒里——不可能!甚至不可能活在被分割的一秒钟之内。如果非要去折腾,必然身心俱毁。所以,还是知足常乐,活在我们唯一能够存在的时间内:从现在起,直到上床就寝。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这样说:“无论负担多么沉重,任何人都能撑一天;无论工作多么艰难,任何人都能坚持一天;从朝霞到日暮,任何人都能生活在甜蜜、耐心、珍爱和纯洁之中。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要义。”

是的,这就是生活对我们的要求。但对于密歇根州萨基纳多的E.K.谢尔兹太太而言,在学会“活在今天”之前,她陷入了绝望——甚至处于自杀的边缘。谢尔兹太太向我讲述她的故事时,这样说道:

“1937年,我丈夫去世了。我极度抑郁——几乎不名一文。我给我的前雇主——堪萨斯市洛奇福勒公司的里奥·洛奇先生写了一封信,恢复了我以前的工作。以前我是以去乡村和小镇推销《世界百科全书》为生。两年前,我丈夫生病,我卖掉了我的汽车。恢复工作后,我想方设法凑齐了买一辆二手车的首付款。我曾以为,重操旧业有助于缓解我的抑郁症,但孤身一人开车,孤身一人吃饭简直让我难以忍受。有些地方生意不好做,我觉得很难赚够买车钱——尽管那也不算什么大钱。

“1938年春,我去密苏里州的维塞里斯卖书。那儿的学校很穷,路很旧。我如此孤独和沮丧,甚至想到了自杀。我的日子毫无奔头了,我恐惧明天早起面对生活。我担心一切:还不起购车款,付不起房租,吃不起饭,身体日渐垮了却看不起病……只有两个想法阻止了我的自杀:我姐姐会伤心欲绝,我没钱支付我的葬礼。

“后来的一天,我看到的一篇文章将我从沮丧里拽了出来,并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其中一句话非常鼓舞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文章中这句话对我的恩典。这句话是这样的:‘对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生活。’我把那句话打印下来,粘贴在汽车挡风玻璃上,这样,开车时每一分钟都会看到。我学会了忘记昨天,也不想明天。每天早晨,我都对自己说:‘今天就是新生活。’我发现,每一次活过一天不算太难。

“我战胜了我的孤独恐惧,我的需求恐惧。现在的我很开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爱。我现在明白,无论今后生活怎么变幻,我都不会再恐惧了;我现在明白,我不必为未来恐惧;我现在明白,我能一次活好一天;我现在明白‘对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生活’的含义。”

底特律不久前去世的爱德华·S.伊文斯先生,在领悟“生活就是活在每一天、每一分钟的肌理中”这句话之前,差一点杀了自己。爱德华·S.伊文斯幼时家境贫寒,他挣的第一分钱是做报童,随后在杂货店打工。再后来,为了养活家里七个人,他去做图书馆助理管理员。尽管薪水少得可怜,他却担心丢掉饭碗。八年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创业。

但一旦开始,他凭东拼西凑的50美元老本,仅在第一年就赚了两万美元!然后是一场变故,一场要命的变故。他为一个朋友做贷款担保,这个朋友却破产了。很快,祸不单行——他存款的那家银行倒闭了。爱德华除了将赚到的每一分钱全部亏掉,还倒欠一万六!他无法承受这个打击。

他告诉我:“我寝食难安,我很奇怪地得了一种病——焦虑症。焦虑,我的病完全是焦虑引起的。有一天当我走在街上时,走不动了,昏倒在人行道上。我被送到病床上,我身上长满了大疡肿。大疡肿向体内发展,直到我一病不起,备受折磨。我的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最后,大夫告诉我只有两个礼拜可活。我吓坏了,写好遗书,躺回病床等待末日来临。现在,挣扎和焦虑都无济于事。于是,我放弃了,放松了,睡着了。此前几个礼拜,我没有一天睡满过两小时;现在呢,反正尘世间的一切都已了结,我睡得跟个婴儿似的。我的精疲力竭开始逆向发展,我的胃口回来了,我的体重居然增加了。

“几周后,我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六周后,我就回去工作了。我曾经一年赚了两万美元,现在找了个每周付我30美元的工作我也很开心。我的工作是销售——汽车装船运输时,需要在车后轮上装阻隔物——我就卖那种阻隔物。我现在汲取了以前的教训。对过去,我无怨无悔;对将来,也从容坦荡。我将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全部倾注于销售工作中。”

爱德华·S.伊文斯的事业从此突飞猛进。几年后,他成为伊文斯产品公司老总,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好几年了。如果你飞临格陵兰岛,可能会降落在以他名字命名的伊文斯机场。当然,如果伊文斯不能领悟“活在‘日密舱’”的含义,他绝不会取得这些成就。

你可能会想起怀特·奎恩说过的那句话:“给你昨天的果酱,给你明天的果酱,但今天的果酱想都别想。”

此句话比喻那些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和空头支票。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为昨天耿耿于怀,为明天惴惴不安,却从来不抓住眼前的醇厚的“果酱”。

本文选自《人性:优点与弱点》,北京大学出版社